銮音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抖音书院douyinshuyuan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萧景曜理了理袖子,不再参与这个话题,转而笑道:“我还是第一次练习射箭,也不知道能不能射中。”
听了萧景曜的话,柳疏晏几人顿时来了精神。尤其是柳疏晏,脸上的笑容尤为灿烂,“射箭并不难,只要认真听教谕的教导,不会脱靶。”
唐振源暗中给了柳疏晏一手肘,认真对萧景曜说道:“你年纪小,力气也不足,先去问问教谕有没有小一点的弓。否则的话,怕是你连弓都拉不开。”
柳疏晏故意摇头叹气,“唐兄真是太过实诚,我们今天早上输得这么惨,好不容易能在射箭课上扳回一局,竟然放弃了?”
张伯卿给了柳疏晏一个鄙视的眼神,“暗中看戏,小人所为。景曜可是第一次射箭,难不成还会比我们更强?”
看看我,看戏都光明正大!
萧景曜无奈,试探地问道:“有没有一种可能,我的武学天赋也十分不错呢?”
“不可能!绝对不可能!”三人异口同声。
你在念书上的天赋已经够打击人了,要是武学天赋同样出众,还让不让人活了?
萧景曜想了想萧元青的天生神力,以及百发百中的投壶本事,缓缓对他们露出一个十分有礼貌的微笑。
不知为何,柳疏晏几人齐齐背后一凉,还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,忍不住纳闷,莫非是着凉了?
来到空旷的演武场后,萧景曜发现,所有人都或明或暗地向自己投来兴奋的目光,一时间也十分无语。合着这帮家伙都和柳疏晏几人一样,等着看自己的好戏呢。
负责教导学子们射箭的是杨教谕,身形健壮,瞧着就十分孔武有力,不像是个读书人,倒有几分武将风采。实际上,杨教谕也是正儿八经的举人出身,性情直爽,很受学子们喜爱。
萧景曜今天上午的辉煌战绩自然也传到了教谕们的耳朵里。看到如此良才美玉,教谕们自然也起了爱才之心。但又觉得萧景曜年纪太小,唯恐他骄傲自满,反倒浪费了自己的天赋。
正好下午有射箭课,杨教谕便在其他教谕们鼓励的眼神下,想给萧景曜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。既让萧景曜知晓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的道理,又不至于让萧景曜打击太过。
这个度,还是有点难以把握。
萧景曜也不会故意显摆,考虑到自身的客观条件,萧景曜确实听了唐振源的提议,问杨教谕要了一张适合十岁孩子拉的弓。
杨教谕轻咳一声,递给萧景曜一张明显比周围弓小了一圈的弓,再给了萧景曜一个箭囊让他背在背上,囊中总共有十支箭,至少有一半上靶才算合格。
萧景曜认真听着杨教谕讲解的射箭要领,在杨教谕进行示范时,萧景曜的眼睛更是几乎变成了一台超级精密的分析仪器。杨教谕的每一个动作,都深深刻在萧景曜脑海里。萧景曜再用自己精密的大脑回溯杨教谕每一个细微的动作,从取箭,搭箭,拉弓,到最后将箭直射进靶。杨教谕的每一步,萧景曜都在脑海里分析了许多次,甚至能大概估算出杨教谕到底用了多大的力度。
古代按弓能承受的最大力度,把弓分为了一石弓到九石弓。大齐弓的标准,一石大概60斤。杨教谕给萧景曜的,正是一石弓。
这也是对士兵的最低要求,一石弓都拉不开的兵,当不了骑兵。
当然,府学学子都是读书人,考的是科举不是武举,一般用的是两石弓。至于三石及三石以上的弓,都算强弓,是武将们的绝活,他们这些读书人就不为难自己了。
60斤可是个不小的数字,其他人见萧景曜拿了弓,纷纷抱着弓向萧景曜投来看好戏的目光,还有人暗自嘀咕,“景曜这个年纪,不会连弓都拉不开吧?”
这可真是个好问题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